<input id="emg0w"><option id="emg0w"></option></input>
招商加盟
分享:

展覽時間:2014-10-26~2014-11-03

開幕時間:2014-10-26

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蘋果社區4號樓)

參展藝術家:王劼音

策展人: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展覽介紹:

    王劼音的繪畫語言算不上新穎:以現代構成法則為內核的圖像結構,以不加修飾的線條、筆觸與種種隨機的筆痕層層累積而成的肌理相結合的視覺趣味,再加上那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意象形態”,這幾乎是濫觴已久的“中式表現主義”的完美范例。然而,與那些以審美化的語言形式為終極的“中式表現主義”繪畫不同的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一種動人的文雅氣質,還涌動著那一代人特有的淳樸而浪漫的生命激情——正是這些,使他的藝術煥發出只有那類真正杰出的藝術作品才有的透脫的靈性。

    王劼音一以貫之的藝術觀念是“自然”。在他那里,“自然”首先是對敏銳的視覺形式和浪漫的生命激情毫不做作的“自然”表達,這其實是他那一代藝術家的“時代本色”;“自然”的另一層含義,則是他那淳樸的生命激情的“自然”演化——在“鐘愛的形式”的自由轉徙背后,其實是藝術家樸素的生命激情與紛擾世界日漸深入的碰觸中的自我錘煉與升華。

    石濤晚年曾經寫過這樣一首題畫詩:“春草綠色,春水綠波。春風留韶,孰為不歌?!睒O為平實的語言、極為尋常的意象、極為樸素的生活情感,在這位歷盡滄桑的曠世奇才獨特的語調中,立刻迸發出一種至純至性、向死而生的生命激情。我想,這也是王劼音那種種“鐘愛的形式”之所以能夠感人至深的地方。

    在最近幾年持續發酵的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全面質疑中,其實預示了中國藝術即將面臨的深刻變革:如果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中國藝術的關鍵詞是“當代”的話,今后面臨的核心問題將是“中國”——在當代社會思想文化的框架中,從“中國情境”、“中國面孔”、“中國符號”轉向中國更深層的精神底蘊與文化品格——這是一條需要人們不斷回到更淳樸的赤子之心和更樸素、自然的文化感覺的新脈絡。而在這樣的藝術脈絡中,王劼音這種將純粹的視覺語言、深厚的傳統底蘊、以及淳樸的生命體驗,澆鑄為一種蒼郁而璀璨的生命底色的繪畫藝術,必將展示出它們獨特的價值。

展覽作品 MORE+
留言 MORE+
黑人巨茎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