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光芒無法引導盲者,夜鶯看不到白日:博斯展評
如果論起今夏歐洲最受歡迎的展覽,耶羅尼米斯?博斯在西班牙普拉多國家美術館(el Museo del National Prado)展覽 “El Bosco”絕對是其中之一。西班牙的現任國王菲利普二世是博斯的忠實粉絲,在他的強烈建議下,普拉多美術館——西班牙最大的國立美術館之一趁著博斯先生500年的誕辰,在馬德里花巨資舉辦了一場目前在是世界上集合了最全博斯畫作的大型回顧展。這次展覽不僅僅集合了博斯生前的絕大多數油畫與手稿,同時為了幫助理解博斯所在的大背景環境和他當時的藝術地位也一并展示了與博斯同一時代的例如安拉斯?杜?漢美爾(Alart du Hameel)和菲利普?德?古維瓦爾(Felipe de Guevara)等大師們的作品。至本周,網上預售的門票已經全部賣空,普拉多美術館早上10點開門,早在8 點半左右,售票處的處的窗口前便排起了彎彎曲曲的長龍,遠處更是有警察持槍守衛市民的安全,這在遭受了恐怖襲擊人心惶惶歐洲是很難見到的,也不得不佩服博斯粉絲們觀看展覽的決心。但到底是什么使得博斯如此受歡迎呢?
謎一般的身世與過往
耶羅尼米斯?博斯(Jheronimus Bosch)原名為耶羅斯?范?厄肖(Jheronimus van Aken) 【1450-1516】,出生和死亡在荷蘭的小鎮尼德蘭海爾托亨博斯(f’s-Hertogenbosch)的一個中產家庭。他的生平事跡鮮有記載,唯一記錄在案的是有一位年長許多擁有多處房產的富裕妻子愛立德?范?德?梅爾溫妮(Aleid van de Meervenne),這也大概為他今后的創作之路奠定了物質基礎。博斯一家一直為一個名叫“圣母兄弟會(the Brother of Our Lady)”的保守的天主教會組織服務,博斯的大部分繪畫也是為這個組織訂制的。
Hieronymus Bosch,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1480–1505) (detail), oil on panel (via Wikimedia Commons)
Hieronymus Bosch,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interior) (Saint Peter with donor,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Saint Agnes with donor) (circa 1495), oil on panel, 54.3 in. x 54.3 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Hieronymus Bosch, “The Last Judgment” (1482–1516), oil on panel, 64.4 in. x 97.2 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博斯出生于繪畫世家,一族六世皆為畫家。想來家族的繪畫技法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他的繪畫風格卻與兄弟和父親叔伯們截然不同。有藝術史學家家猜想,博斯在父親1478年去世后,很有可能拜訪了國家藝術中心(Country’s art centres)的其他藝術家。舉例來說,博斯的風景畫可能受到同一時期的杰?范?艾瑞克(Jan van Eyck)與帝力克?梆斯(Dirk Bounts)的影響,而他那些“丑陋的”人物符號也與北荷蘭大師格林特?淘特?山特?簡斯(Geertgen tot Sint Jans)有相近之處。
博斯的絕大部分的畫作都在死后被天主教庭以“不道德”的罪名焚毀,少數留存下來中的大部分也都已遺失。博斯的繪畫大多數又沒有署名,這很容易與他的追隨者們的作品混淆,后人可見的被考證的部分作品只是他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的珍品。
原作的近距離觀摩
西方藝術史把16世紀作為荷蘭古典油畫技法進步的分水嶺,而博斯被認為是這場運動的領頭人物之一。當走近博斯的原作近距離觀摩,不難發現他所運用的逐層疊加式的油畫技法:透明而輕薄的顏料一層有一層的、錯落并且有序的覆蓋著底端逼真的草圖,而手稿靈動的線條也若隱若現的呈現于作品之中。這種技法在博斯的《魔法的崇拜(Adoration of the Magi)》中最為明顯,我們不難看出呈金色的稀薄顏料下面隱藏的一幅幅生動的手稿。除去怪異并且富有創造性的造型,這種繪畫的技法這是博斯的作品的又一個特點;博斯也喜歡運用這個小技巧向觀者開一些小玩笑。在《在野外接受洗禮的圣約翰 (Saint John the Baptist in the wildness)》這幅作品中,博斯就將一位圣者(Saint)以手稿的形式隱藏在了被翠鳥啄食的石榴果下方。這是什么意思呢?這里就牽扯到了另一個有關于博斯作品的經久不衰的討論熱題:博斯那些古怪美麗極其吸引人的畫面,想要呈現的是什么?僅僅是他的想象嗎?還有另有隱喻?
Hieronymus Bosch, “Creation,” exterior (shutters) of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1480–90), oil on panel, 86.6 in. x 76.8 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Hieronymus Bosch,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1480–1505), oil on panel, 86.6 in. x 153.5 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Hieronymus Bosch,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detail) (1480–1505), oil on panel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像的解讀?——博斯:符號學與中世紀的宗教哲學大師
理性并且考據的解讀博斯的作品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在1948年帝力克?巴克斯(Dirk Bax)教授就曾就這個話題寫了44頁的博士論文。在 2007年荷蘭尼德蘭海爾托亨博斯鎮舉行的博斯國際第二屆研討會上勞倫達?迪克森(Laurinda Dixon)展示了她2003年出版的調查研究成果:根據她的調研,博斯的作品表明了他曾是一位煉金術士。勞倫達認為博斯在《塵世樂園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就隱秘的描繪了許多煉金場景,并且細心的觀者還可以在一些隱藏的角落里看到水晶試管和火爐等煉金用品。
但這種說法仍是相對片面的,博斯描繪的龐大的世界構成絕不僅僅只是有關于煉金的學說??墒侨绻麩捊鸩⒉皇遣┧估L畫給觀者帶來的信息,那是什么呢?之前我們提到了博斯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為一個名叫“圣母兄弟會”的天主教機構訂制的,那么很可能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構成是來自于中世紀的天主教的符號學隱喻。這可以從兩個例子中找到端倪。在《塵世樂園》的左翼屏風上,有一位憂郁而瘦削的王者,他身處于幽暗的洞窟之中,一手指天一手拿著打開的圣經。這和天主教畫家邁克爾?烏艮莫特(Michael Wolgemut)的木刻版畫《加冕的父王上帝(God the Father Enthorned)》的上帝形象是一致的。所以這為老者可以被認為是處于地獄之中上帝化身的一個隱喻符號。
《艾灣的干草車(The Haywain Triptych》是另一個例子?!陡刹蒈嚒愤@個名字的來源于一句古老的尼德蘭諺語:“世界是一架甘草車,人人從中取草,能撈多少撈多少?!北M管這幅巨幅的油畫瘋狂無章,在第三幅屏風地獄相的右下角還是可以找到與一本古典拉丁語著作《冬達拉的視角 (The vision of Tondal》的聯系?!抖_拉的視角》是一部拉丁語的天主教教義故事著作,其故事情節有些類似于佛教經典的《地藏菩薩經》,講述的地獄的觀想。在《干草車》中,我們可以看到《冬達拉的視角》中一則圣訓的情節:那位騎著公牛,被長矛貫穿、帶著鋼盔的人是一位愛爾蘭騎士。他在瀕死之際被天使指引跨越天堂和地獄(這點有些像但丁的《神曲》),但因為騎士曾經在生前偷過一頭牛而不得不被困在地獄。騎士身邊的三位天使(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天使形象,而是長著蝴蝶翅膀的鹿、鳥、與老鼠)在給他講述偷盜、搶劫和淫亂在地獄會受到的懲罰。在騎士所走的橋洞周圍有因偷竊被惡狗啃咬的人,也有被地獄獄卒從胸膛劈開腸肚滿地的倒吊人,還有因為貪圖性愛(見腿上盤纏的蛇)而被魚怪生吞半截的活人和正在被押赴刑場受苦的年輕女性,這些都生動的描繪了《冬達拉的視角》中地獄的景象。
當然,除了宗教典故與哲學,每件藝術作品的背后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博斯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油畫深受中世紀文化的熏染。博斯所生活的時代被稱為歐洲的“黑暗時代”,天主教廷插足政治,滅殺一切異端(參見《女巫之錘》和其他同時代的歷史著作),這或許也是博斯繪畫詭異血腥的另一個原因?;蛟S他的繪畫也可以被理解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隱晦的表現與批評。
永遠的博斯
博斯在歐洲藝術歷史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畫技和創造力,更是因為他是歐洲第一位受雇于教廷卻敢于和勇于表達自身自由的想法的藝術家。盡管他的作品表面上以宗教題材居多(當然這取決于誰最后為這幅畫買單),但博斯的作品實際上表達了除了權貴階級外的各種中產階層以及底層人民的生活。在博斯的地獄系列里,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同一時期里宗教藝術家不敢于表現的世界:一個表面美好華貴,但卻充斥著平窮,饑餓,血腥,乞丐,妓女和惡霸的人性沉淪社會(可以參見典型作品《塵世樂園》,其中間屏風為天馬行空而華麗的事物,而其他左右兩塊則是貧瘠的地獄景象)?;蛟S他筆下長著獠牙的妖魔形狀可怕,但更可怕的,或許是博斯筆下想要表現的赤裸的人性。這在當代社會又何嘗不具有警示性呢?
博斯筆下的最愛是夜鶯,也是最常出現在它畫作中的隱喻符號。我想用古拉丁語關于夜鶯隱喻的句子來給這篇給博斯做結尾最為適合:“光芒無法引導盲者,夜鶯看不到白日 (Cacus nil facibus nil lychni luce jucatur, Nec videt in media noctua tulta dic)”。也許博斯畫中那些時時冷眼旁觀世界的夜鶯,就是藝術家他自己吧。
(責任編輯:曉蘭)